linux mkdir 命令用来创建指定的名称的目录,要求创建目录的用户在当前目录中具有写权限,并且指定的目录名不能是当前目录中已有的目录。
mkdir [选项] 目录…
通过 mkdir 命令可以实现在指定位置创建以 DirName(指定的文件名)命名的文件夹或目录。
要创建文件夹或目录的用户必须对所创建的文件夹的父文件夹具有写权限。
并且,所创建的文件夹(目录)不能与其父目录(即父文件夹)中的文件名重名,即同一个目录下不能有同名的(区分大小写)。
命令:
1 |
mkdir test1 |
输出:
1 2 3 4 5 6 7 8 9 |
[root@localhost soft]# cd test
[root@localhost test]# mkdir test1
[root@localhost test]# ll
总计 4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10-25 17:42 test1
[root@localhost test]# |
命令:
1 |
mkdir -p test2/test22 |
输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root@localhost test]# mkdir -p test2/test22
[root@localhost test]# ll
总计 8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10-25 17:42 test1
drwxr-xr-x 3 root root 4096 10-25 17:44 test2
[root@localhost test]# cd test2/
[root@localhost test2]# ll
总计 4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10-25 17:44 test22
[root@localhost test2]# |
命令:
1 |
mkdir -m 777 test3 |
输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root@localhost test]# mkdir -m 777 test3
[root@localhost test]# ll
总计 12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10-25 17:42 test1
drwxr-xr-x 3 root root 4096 10-25 17:44 test2
drwxrwxrwx 2 root root 4096 10-25 17:46 test3
[root@localhost test]# |
说明:
test3 的权限为rwxrwxrwx
命令:
1 |
mkdir -v test4 |
输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root@localhost test]# mkdir -v test4
mkdir: 已创建目录 “test4”
[root@localhost test]# mkdir -vp test5/test5-1
mkdir: 已创建目录 “test5”
mkdir: 已创建目录 “test5/test5-1”
[root@localhost test]# |
命令:
1 |
mkdir -vp scf/{lib/,bin/,doc/{info,product},logs/{info,product},service/deploy/{info,product}} |
输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
[root@localhost test]# mkdir -vp scf/{lib/,bin/,doc/{info,product},logs/{info,product},service/deploy/{info,product}}
mkdir: 已创建目录 “scf”
mkdir: 已创建目录 “scf/lib”
mkdir: 已创建目录 “scf/bin”
mkdir: 已创建目录 “scf/doc”
mkdir: 已创建目录 “scf/doc/info”
mkdir: 已创建目录 “scf/doc/product”
mkdir: 已创建目录 “scf/logs”
mkdir: 已创建目录 “scf/logs/info”
mkdir: 已创建目录 “scf/logs/product”
mkdir: 已创建目录 “scf/service”
mkdir: 已创建目录 “scf/service/deploy”
mkdir: 已创建目录 “scf/service/deploy/info”
mkdir: 已创建目录 “scf/service/deploy/product”
[root@localhost test]# tree scf/
scf/
|-- bin
|-- doc
| |-- info
| `-- product
|-- lib
|-- logs
| |-- info
| `-- product
`-- service
`-- deploy
|-- info
`-- product
12 directories, 0 files
[root@localhost test]# |
cat命令的用途是连接文件或标准输入并打印。这个命令常用来显示文件内容,或者将几个文件连接起来显示,或者从标准输入读取内容并显示,它常与重定向符号配合使用。
cat [选项] [文件]…
cat主要有三大功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A, --show-all 等价于 -vET
-b, --number-nonblank 对非空输出行编号
-e 等价于 -vE
-E, --show-ends 在每行结束处显示 $
-n, --number 对输出的所有行编号,由1开始对所有输出的行数编号
-s, --squeeze-blank 有连续两行以上的空白行,就代换为一行的空白行
-t 与 -vT 等价
-T, --show-tabs 将跳格字符显示为 ^I
-u (被忽略)
-v, --show-nonprinting 使用 ^ 和 M- 引用,除了 LFD 和 TAB 之外 |
命令:
1 |
cat -n log2012.log log2013.log |
输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
[root@localhost test]# cat log2012.log
2012-01
2012-02
======[root@localhost test]# cat log2013.log
2013-01
2013-02
2013-03
======[root@localhost test]# cat -n log2012.log log2013.log
1 2012-01
2 2012-02
3
4
5 ======
6 2013-01
7 2013-02
8
9
10 2013-03
11 ======[root@localhost test]# |
说明:
命令:
1 |
cat -b log2012.log log2013.log log.log |
输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root@localhost test]# cat -b log2012.log log2013.log log.log
1 2012-01
2 2012-02
3 ======
4 2013-01
5 2013-02
6 2013-03
7 ======[root@localhost test]# |
输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
[root@localhost test]# cat >log.txt <<EOF
> Hello
> World
> Linux
> PWD=$(pwd)
> EOF
[root@localhost test]# ls -l log.txt
-rw-r–r-- 1 root root 37 10-28 17:07 log.txt
[root@localhost test]# cat log.txt
Hello
World
Linux
PWD=/opt/soft/test
[root@localhost test]# |
说明:
注意粗体部分,here doc可以进行字符串替换。
备注:
tac (反向列示)
命令:
1 |
tac log.txt |
输出:
1 2 3 4 5 6 7 8 9 |
[root@localhost test]# tac log.txt
PWD=/opt/soft/test
Linux
World
Hello |
说明:
tac 是将 cat 反写过来,所以他的功能就跟 cat 相反, cat 是由第一行到最后一行连续显示在萤幕上,而 tac 则是由最后一行到第一行反向在萤幕上显示出来!
linux的touch命令不常用,一般在使用make的时候可能会用到,用来修改文件时间戳,或者新建一个不存在的文件。
touch [选项]… 文件…
touch命令参数可更改文档或目录的日期时间,包括存取时间和更改时间。
命令:
1 |
touch log2012.log log2013.log |
输出:
1 2 3 4 5 6 7 |
[root@localhost test]# touch log2012.log log2013.log
[root@localhost test]# ll
-rw-r--r-- 1 root root 0 10-28 16:01 log2012.log
-rw-r--r-- 1 root root 0 10-28 16:01 log2013.log |
如果log2014.log不存在,则不创建文件
1 2 3 4 5 6 7 |
[root@localhost test]# touch -c log2014.log
[root@localhost test]# ll
-rw-r--r-- 1 root root 0 10-28 16:01 log2012.log
-rw-r--r-- 1 root root 0 10-28 16:01 log2013.log |
实例二:更新log.log的时间和log2012.log时间戳相同
命令:
1 |
touch -r log.log log2012.log |
输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root@localhost test]# ll
-rw-r--r-- 1 root root 0 10-28 16:01 log2012.log
-rw-r--r-- 1 root root 0 10-28 16:01 log2013.log
-rw-r--r-- 1 root root 0 10-28 14:48 log.log
[root@localhost test]# touch -r log.log log2012.log
[root@localhost test]# ll
-rw-r--r-- 1 root root 0 10-28 14:48 log2012.log
-rw-r--r-- 1 root root 0 10-28 16:01 log2013.log
-rw-r--r-- 1 root root 0 10-28 14:48 log.log |
实例三:设定文件的时间戳
命令:
1 |
touch -t 201211142234.50 log.log |
输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root@localhost test]# ll
-rw-r--r-- 1 root root 0 10-28 14:48 log2012.log
-rw-r--r-- 1 root root 0 10-28 16:01 log2013.log
-rw-r--r-- 1 root root 0 10-28 14:48 log.log
[root@localhost test]# touch -t 201211142234.50 log.log
[root@localhost test]# ll
-rw-r--r-- 1 root root 0 10-28 14:48 log2012.log
-rw-r--r-- 1 root root 0 10-28 16:01 log2013.log
-rw-r--r-- 1 root root 0 2012-11-14 log.log |
说明:
-t time 使用指定的时间值 time 作为指定文件相应时间戳记的新值.此处的 time规定为如下形式的十进制数:
[[CC]YY]MMDDhhmm[.SS]
这里,CC为年数中的前两位,即”世纪数”;
YY为年数的后两位,即某世纪中的年数.如果不给出CC的值,则touch 将把年数CCYY限定在1969–2068之内.
MM为月数,DD为天将把年数CCYY限定在1969–2068之内.
MM为月数,DD为天数,hh 为小时数(几点),mm为分钟数,SS为秒数.
此处秒的设定范围是0–61,这样可以处理闰秒.
这些数字组成的时间是环境变量TZ指定的时区中的一个时 间.
由于系统的限制,早于1970年1月1日的时间是错误的。
vi编辑器是所有Unix及Linux系统下标准的编辑器,他就相当于windows系统中的记事本一样,它的强大不逊色于任何最新的文本编辑器。
它是我们使用Linux系统不能缺少的工具。
由于对Unix及Linux系统的任何版本,vi编辑器是完全相同的,学会它后,您将在Linux的世界里畅行无阻。
vim 具有程序编辑的能力,可以以字体颜色辨别语法的正确性,方便程序设计;因为程序简单,编辑速度相当快速。
vim可以当作vi的升级版本,他可以用多种颜色的方式来显示一些特殊的信息。
vim会依据文件扩展名或者是文件内的开头信息, 判断该文件的内容而自动的执行该程序的语法判断式,再以颜色来显示程序代码与一般信息。
vim里面加入了很多额外的功能,例如支持正则表达式的搜索、多文件编辑、块复制等等。 这对于我们在Linux上进行一些配置文件的修改工作时是很棒的功能。
基本上 vi/vim 共分为三种模式,分别是命令模式(Command mode),输入模式(Insert mode)和底线命令模式(Last line mode)。
这三种模式的作用分别是:
用户刚刚启动 vi/vim,便进入了命令模式。
此状态下敲击键盘动作会被Vim识别为命令,而非输入字符。
比如我们此时按下i,并不会输入一个字符,i被当作了一个命令。
以下是常用的几个命令:
若想要编辑文本:启动Vim,进入了命令模式,按下i,切换到输入模式。
命令模式只有一些最基本的命令,因此仍要依靠底线命令模式输入更多命令。
在命令模式下按下i就进入了输入模式。
在输入模式中,可以使用以下按键:
在命令模式下按下:(英文冒号)就进入了底线命令模式。
底线命令模式可以输入单个或多个字符的命令,可用的命令非常多。
在底线命令模式中,基本的命令有(已经省略了冒号):
按ESC键可随时退出底线命令模式。
简单的说,我们可以将这三个模式想成底下的图标来表示:
如果你想要使用 vi 来建立一个名为 runoob.txt 的文件时,你可以这样做:
1 |
$ vim runoob.txt |
直接输入 vi 文件名 就能够进入 vi 的一般模式了。请注意,记得 vi 后面一定要加文件名,不管该文件存在与否!
按下 i 进入输入模式(也称为编辑模式),开始编辑文字
在一般模式之中,只要按下 i, o, a 等字符就可以进入输入模式了!
在编辑模式当中,你可以发现在左下角状态栏中会出现 –INSERT- 的字样,那就是可以输入任意字符的提示。
这个时候,键盘上除了 Esc 这个按键之外,其他的按键都可以视作为一般的输入按钮了,所以你可以进行任何的编辑。
好了,假设我已经按照上面的样式给他编辑完毕了,那么应该要如何退出呢?是的!没错!就是给他按下 Esc 这个按钮即可!马上你就会发现画面左下角的 – INSERT – 不见了!
OK,我们要存档了,存盘并离开的指令很简单,输入 :wq 即可保存离开!
OK! 这样我们就成功创建了一个 runoob.txt 的文件。